溫馨提示:故事共3029字,閱讀時長約12分鐘。

▲甘肅張掖高臺縣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故事原委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烈士陵園,瞻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向西路軍革命先烈敬獻花籃,并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心里一直牽掛西路軍歷史和犧牲的將士,他們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他們展現了我們黨的革命精神、奮斗精神,體現了紅軍精神、長征精神,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故事延展
艱苦征戰的西路軍
西路軍歷史是我黨我軍歷史上一部英勇而悲壯的史詩。
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陜甘革命根據地會師。隨后,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四方面軍一部兩萬多人,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致電紅四方面軍領導人,河西部隊稱西路軍,領導機關稱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管理軍事、政治與黨務,以陳昌浩為主席,徐向前為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
西路軍西渡黃河,深入河西走廊,英勇奮戰,一往無前。蔣介石急令長期盤踞在西北地區的封建軍閥頭子馬步芳等率領“馬家軍”等,對孤軍深入河西走廊的西路軍,進行圍追“兜剿”。
西路軍總指揮部率領紅五軍、紅九軍、紅三十軍,共21800余名紅軍指戰員,在河西走廊的古浪、永昌、山丹、甘州、臨澤、高臺、肅南、安西等地艱苦轉戰,作戰80余次,殲敵2.5萬余人。
西路軍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不怕犧牲,浴血奮戰,連挫強敵。由于天寒地凍,地形不熟,地廣人稀,孤軍作戰,既無根據地作為依托,又無兵員彈藥進行補充,各種物資極端匱乏,雖然斃傷俘敵2.5萬余人,卻難以改變敵眾我寡等極端不利的情況。最后,西路軍與“馬家軍”連續作戰,彈盡糧絕,1937年3月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遭到失敗。
董振堂、孫玉清、陳海松血戰到底
西路軍的故事說不完,西路軍的英雄有許多。
西路軍征戰中,1937年1月1日,紅五軍軍長董振堂指揮紅五軍攻取甘肅高臺縣城。1月20日,“馬家軍”攻打高臺縣城。紅軍戰士依托城墻抵抗,彈藥匱乏,傷亡慘重,西門被敵攻破。董振堂命令部隊:“堅決戰斗到最后一個人!”紅軍指戰員在城墻上、街道里與敵展開白刃格斗。槍聲殺聲響成一片,大街小巷血流成河。最后,董振堂登上東城樓指揮部隊作戰。警衛員回憶,緊急關頭董振堂說:“共產黨員們,干部們,敵人上來了,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我們要血戰到底!”說完便沖了出去。戰士們緊跟著,從東城樓沿著城墻向東南角沖去,在反復沖殺中,敵傷亡200余人。激戰中,董振堂被子彈擊中,從城墻上摔了下去。戰士們急忙到城墻下將他抱起來,發現左胸中彈,鮮血直流,已昏迷過去。戰士們大叫:“董軍長,董軍長!”董振堂慢慢睜開眼睛,用微弱的聲音說:“我不行了,別管我了……”斷斷續續講完,停止了呼吸。董振堂犧牲后,殘忍的敵人將其頭顱割下,懸掛在高臺縣城東城樓示眾。高臺戰斗在西路軍歷次戰斗中最為驚心動魄、悲壯慘烈。紅五軍與六倍之敵浴血奮戰九天八夜,殊死拼殺,彈盡糧絕,2800多名將士壯烈犧牲。
1937年3月初,西路軍在倪家營子戰斗失利,分路突圍。紅九軍軍長孫玉清等率領右支隊千余人,沿祁連山向西北行動。孫玉清在分散游擊中被俘,被押到西寧。馬步芳十分得意,專門召集大批軍政要員,親自審訊孫玉清。孫玉清大義凜然,義正詞嚴,當場揭露和斥責西北軍閥拉夫抓丁,耗費民脂民膏和國家資財,養兵禍國,不去抗日,專打紅軍的行徑。孫玉清說:“我從參加革命時起,就把生死置之度外,現在我死而無憾,并引以為榮!”馬步芳軟硬兼施,讓孫玉清見被俘后被迫服苦役的妻子和其他紅軍戰士。孫玉清告訴妻子:“不要害怕!”鼓勵戰士們:“西路軍雖然失敗了,紅軍仍然存在,陜北的紅軍壯大了,黨中央在陜北建立了根據地,紅軍是殺不完的!”孫玉清寧死不屈。敵人惱羞成怒,將其秘密殺害。
1937年3月12日,西路軍總部和紅三十軍進入甘肅梨園堡一帶宿營,紅九軍政委陳海松率部擔任后衛。他首先登上梨園堡山口觀察地形,然后部署紅九軍800余人上山警戒,以確??偛亢托值懿筷犓逘I安全。這時,敵人騎兵追了過來。陳海松急命機關人員撤退,指揮作戰部隊占據山口南側有利地形,自己帶著警衛排堅守關鍵位置,抗擊敵人進攻。“馬家軍”騎兵異常迅猛,慣于迂回包抄,很快包圍上來。陳海松一邊指揮作戰,一邊觀察敵情,突然身中8彈,當場犧牲。陳海松早年投身紅軍,敢打敢沖,戰功卓著,20歲任紅九軍政委,成為紅軍最年輕的軍級指揮員。陳海松指揮的紅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第七十五團曾分別榮獲“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獎旗。毛澤東說:“紅一方面軍的干部也年輕,但沒有想到紅四方面軍的干部年輕到這種程度?!敝斓驴偹玖钤陂L征后期與陳海松比較熟悉,后來多次說:陳海松是紅四方面軍年輕有為的軍級干部,可惜犧牲得太早了,如果他現在活著,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1937年3月14日,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決定,徐向前、陳昌浩離開部隊回陜北向中央報告情況;西路軍余部分成三個支隊,由李卓然、李先念等組成西路軍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轉入祁連山區打游擊。
4月下旬,徐向前突破重重障礙,來到陜甘根據地,見到中央派來接應的紅四軍參謀長耿飚。他大叫一聲“耿飚”,熱淚長流。耿飚回憶,看到落難的徐帥時,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感到他比實際年齡整整老了20歲。毛澤東在延安會見徐向前時親切地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雞就有蛋。”陳昌浩途中遇到湖北老鄉,一起回到湖北,然后輾轉回到延安。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對西路軍極為關懷,經常給予西路軍重要指示和各方面情報。西路軍處于困境時,中央通過政治談判等手段,盡一切努力援助西路軍,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營救西路軍指戰員。1937年2月下旬,中央組成以劉伯承為司令員、張浩為政治委員的援西軍前往增援。援西軍抵達鎮原、平涼地區時,得知西路軍業已失敗,才沒有繼續前進。隨后,中央利用統戰關系,竭盡全力營救被俘人員,收容失散人員,使數千名西路軍干部、戰士回到陜甘寧邊區,成為黨和人民軍隊的骨干。
李先念率領西路軍左支隊歷盡艱險,1937年4月底到達甘肅、新疆交界的星星峽,尚有400余人,由中共中央代表陳云、滕代遠接應到新疆整訓提高,分批返回延安。他們經過學習和技術培訓,分別成為航空、無線電通信、情報、醫務、裝甲、汽車、炮兵等方面的骨干,為人民軍隊技術兵種的創建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一書指出:“西路軍所屬各部隊,是經過中國共產黨長期教育并在艱苦斗爭中鍛煉成長起來的英雄部隊。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在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殊死搏斗中,西路軍的廣大干部、戰士視死如歸,創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業績,在戰略上支援了河東紅軍主力的斗爭。西路軍干部、戰士所表現出的堅持革命、不畏艱險的英雄主義氣概,為黨為人民的英勇獻身精神,是永遠值得人們尊敬和紀念的?!?

▲李先念為西路軍烈士題詞
故事啟迪
習近平總書記“心里一直牽掛西路軍歷史和犧牲的將士”,高度評價西路軍的歷史貢獻和革命精神,是西路軍的莫大光榮,也是人民軍隊的莫大光榮,在人民軍隊歷史上譜寫了悲壯的樂章。董振堂、孫玉清、陳海松等都是戰場上拼殺出來的著名戰將,他們的生命雖然短暫,留給人們的卻是無盡的追思與懷念。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講好西路軍的故事,弘揚西路軍的精神,像西路軍的英雄們那樣,踐行理想信念,戰勝艱難險阻,經得起勝利,經得起挫折,勝不驕,敗不餒,矢志不渝,一往無前,譜寫出無愧于老前輩、無愧于新時代的新篇章。
(作者: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