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故事共815字,閱讀時長約3分鐘。
故事背景
“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三字經》
譯文:春秋時代的孔子,曾向魯國七歲的神童項橐學習,孔子這樣的圣賢尚且如此勤奮好學,我們平凡之輩更應該努力。北宋的宰相趙普,非常喜歡讀《論語》,即使后來做了高官,也勤學不倦。
▲孔子拜師的故事插畫
孔子拜師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國,四處講學,宣揚儒家思想。有一天,他正坐車趕路,發現有三個小孩正在路中間玩,其中一個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這個小孩就是項橐,當時項橐七歲。
孔子的馬車被路中央的沙土城擋住了,走不了了。可是小孩仍然在玩著,興致勃勃的,就像沒有看見馬車一樣,絲毫沒有讓路之意。于是,孔子下車,微笑著對小孩說:“車來了,你怎么不知道要讓路呢?”
項橐這才抬起頭來說:“從古至今,我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哪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呢?”
孔子聽了非常詫異,便對這個孩子產生了興趣,決定要考考他。于是,孔子一口氣提出了四十多個問題。項橐認真聽完,不慌不忙地全部回答出來了。孔子對他非常佩服,連說了六個“善哉”!
項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對的人是人們所尊敬的孔子,就反問了幾個問題。孔子一個也答不上來,連嘆道:“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說:“我車中有棋,咱們博戲(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賭輸贏的游戲)一盤吧。”誰知項橐卻一本正經地拒絕,振振有詞地說:“我不博戲。天子好博,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會作美;諸侯好博,就無心治理國家;官吏好博,就會耽誤處理公文;農民好博,就會錯過耕種莊稼的好時機;做學問的好博,就會忘了詩書禮儀;小孩子好博,就應受到教訓。博戲原來是無聊、無用的事,學它做什么?”
孔子聽了這番話,對項橐由贊賞變成了敬佩,他當即拜項橐為師。七歲的項橐從此名聲遠揚,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以拜孩童為師為恥,其舉動也被天下人稱贊。
▲濟寧尼山圣境景區孔子銅像
故事啟示
孔子曾經拜郯子為師學禮儀,拜萇弘和項橐為師學樂曲,拜老子為師學哲學。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古圣賢尚且如此謙虛好學,我們更應該見賢思齊。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