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故事共2181字,閱讀時長約9分鐘。
故事原委
2011年1月26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習近平同志在看望“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時說道:“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廣大航天工作者培育和發揚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延續和發展。我們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步伐,不斷開辟人才培養新路徑,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
故事延展
“兩彈一星”指核彈(原子彈、氫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偉人決策搞“兩彈”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抵御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黨中央和毛澤東毅然作出研制“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策,并確定“兩彈一星”的研制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
1956年,研制原子彈和導彈被列入我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毛澤東說:“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同年,國務院先后成立了研制導彈和原子彈的專門機構,一大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學家,都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偉大事業中。
獨立自主搞“兩彈”
1957年10月,中國和蘇聯簽訂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此后,蘇聯在導彈和原子彈方面提供的不同程度的技術援助,對中國原子彈、導彈研制的起步曾起過重要作用。但是,隨著中蘇兩黨兩國關系的惡化,1959年6月起,蘇聯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技術資料。1960年,蘇聯決定撤走專家。有人曾因此斷言,中國核工業已經遭到毀滅性打擊,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
蘇聯單方面毀約后,我國原子彈、導彈研制進入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新階段。1959年7月,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宣布: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八年時間搞出原子彈。中國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彈,并將第一顆原子彈以蘇聯毀約的年月“596”作為代號。
舉國通力搞“兩彈”
1962年11月17日,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原子能事業領導的決定,正式成立在中共中央直接領導下的,以周恩來為主任,以賀龍、李富春、李先念、聶榮臻、薄一波、陸定一、羅瑞卿七位副總理和趙爾陸、張愛萍、王鶴壽、劉杰、孫志遠、段君毅、高揚七位部長為成員組成的“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專委會的主要任務是加強我國原子能工業建設,后來,專委會還加強了對加速導彈和核武器研制、試驗工作以及核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中央專委會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針、原則和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兩彈一星”的研制進程。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一盤棋”,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著名科學家、中青年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保障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指戰員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協同攻關,使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取得歷史性突破。
“兩彈”爆炸起云煙
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導彈事業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西部羅布泊試驗場爆炸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制出原子彈的國家。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有力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政府同時發表聲明鄭重宣布: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御;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繼原子彈爆炸成功后,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實現了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12月26日,中國第一枚中程地地導彈發射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制造技術的國家,標志著中國核武器發展進程有了質的飛躍。
1980年5月,中國首次向南太平洋海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獲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
人造衛星飛上天
早在1958年5月,毛澤東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中國科學院先行進行了理論探索,到1965年火箭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國防科委提出了衛星研制的工作報告,獲得中央批準。1968年,成立了錢學森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1970年1月,“長征一號”三級運載火箭試驗成功。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兩彈一星”等尖端科技的突破,極大彰顯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極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正如鄧小平在1988年所指出的那樣:“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故事啟迪
時至今日,誕生于艱難困厄之中的“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依然熠熠生輝,并且處于不斷充實、更新,再充實、再更新的過程——這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鮮活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就是希望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個人的科學追求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再創佳績,再造輝煌。
(作者:佚名)
